马乌戈热塔·雷利加
波兰汉学家
雷利加是一个念旧的人,她第一次来到中国是1985年,在此后的数年中,90年代的中国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记忆中。
目前,雷利加任教于波兰华沙大学,在30年的教学工作中,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波兰学生。她潜心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翻译研究,在波兰首次翻译出版了中国古典名著《文赋》,并先后翻译出版莫言小说《蛙》和韩少功《马桥词典》以及吉狄马加《火焰与词》等中国当代文学精品。
记者:您是通过何种机缘接触到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
雷利加:1981年我考上大学,当时进入了华沙大学的汉语专业学习。很难说我是如何将研究中国文化作为我日后的工作的,年轻的时候就觉得东方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它吸引。
记者:请分享您的的中国故事。
雷利加:我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大概有4 年多的时间,其中包括在天津南开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一年,我也曾游历过中国的很多其他城市,那都是令人无比难忘的经历。
1985 年,我离开华沙大学,前往中国继续完成学业。波兰与中国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那时的交通也不便利,我是乘坐火车沿着西伯利亚铁路,历时一周时间才到达中国。那是漫长而艰辛的一次旅程,但是对于我来讲意义重大。虽然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不如现在那么发达,但是直到今天,我的脑海中还依旧清晰地印刻着80 至90年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图景。
记者: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刚开始可能是出于自身的兴趣,那么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真思考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
雷利加:1987年,我结束了学业回到波兰,成为华沙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教师。可能我还是属于适合当教师的那类人吧,虽然有很多挑战,但是我能够从中发现乐趣。我很喜欢传统中国文化,以及诗歌、文学、哲学等艺术形式。在课堂上,我会将我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们,我也很愿意看到他们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
记者:您如何看待翻译工作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
雷利加: 在过去的几十年之内,我也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的翻译工作,其中包括中国古典名著,也有莫言、韩少功、吉狄马加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我觉得,翻译工作是认识和了解彼此文化最好的方式。
记者:就您目前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来讲,存在的困难或者挑战是什么?
雷利加:对于世界范围内从事汉学研究和作品翻译的人来讲,共同的难点可能都是财政支持力度的问题。一本书的出版需要经历译者翻译、寻找出版社、出版成书之后的宣传营销等环节。
此外,翻译工作的本质是向读者传达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好的翻译能够让受众感知到多样文化的内涵。对于译者来讲,保持客观的态度也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前提。
记者:近年来,大量中国作家和作品走入海外。在您看来,中国作品在海外传播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
雷利加: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海外出版来讲,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是版权问题。现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品的版权归属都不是很清晰,而且国外出版社通常缺少对于作品信息的了解。第二,政府欠缺对于翻译项目在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也让很多译者无法全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之中。
中国目前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极大的先进性,能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方面的联系,从而增加双方人民在文化方面的共识。这一点对于中国作品“走出去”具有深刻意义。
本系列文章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与国际出版周报共同策划,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