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先勇最新作品《细说红楼梦》日前上市,他将自己几十年反复阅读、慢慢揣摩所得的收获编纂成书,以小说家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该书上市后,即有人称白先勇不是“细说”《红楼梦》,而是在“戏说”。
有人曾说“‘红学’不息,恩怨不止 ”,关于《红楼梦》是非总是很多。年初青春版图书《红楼梦》的发行也引起了诸多争议,请明星代言、开本大小都是被诟病之处。再往前追溯,当年作家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解读《红楼梦》,也曾引起过轩然大波。一部创作于二百多年前的作品,时至今日依然能经常形成争议热点,可见其生命力有多强,也可见国人对于它的推崇。
正是因为极力推崇,才会有独特的“红学”现象。曹雪芹以毕生心血不仅为文学殿堂留下巨著,也留下了当时社会各个侧面的记录,更在今时今日成为诸多研究者安身立命的基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红楼梦》都堪称伟大。或许正是因为许多人借《红楼梦》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对这本书爱得格外真切。他们只奉一种声音为主流,容不下其他声音的存在,在主流研究者之外的任何研究都被认为是对这部伟大作品的亵渎。
今天的我们可以去曹雪芹故居瞻仰,可以去曹雪芹小道跟他走相同的路,但依然不可能真正揣摩到他当年创作时的所思所想,又怎么能够说谁的推断是对,谁的推断就是绝对的错误呢?面对莎士比亚的经典,西方学者能说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又怎么能推崇唯一的解读?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和文学研究都不是科学,无法精准、科学地用数字说话,也不存在唯一性,如果从纯粹的研究角度看,研究者和研究者之间的PK很难决出胜负,因此对某一种见解的维护其实都是不公正的。
在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年后,他的经典作品依然是剧场里的热门剧目,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中国戏剧人都热衷于对莎士比亚的再解读,似乎从未有人困扰什么样的解读才是正宗的、不偏不倚的,甚至大有越是特立独行的解读越容易得到肯定。也许正是这种宽容与包容才让它有了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我觉得,曹雪芹为后人构筑了一个巨大的文学迷宫,每个阅读者都可以流连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红楼梦》,寻找自己的出口,邂逅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才是文学给予读者的乐趣和引导。任何试图固化《红楼梦》的观点,都可能是对这部文学巨著的伤害。
“为有源头活水生,顺流千里百花荣。”这句话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刘心武讲解《红楼梦》的图书出版时,送给他诗里的一句话。在老人的眼里,《红楼梦》就是一条有着无限生命力的河,源远流长,滋养哺育众生,养得“千里百花荣”。青春版《红楼梦》或许有其过度商业化的问题,白先勇的“细说”也许有疏漏之处,但他们都是《红楼梦》活在当下的标志,还是应该乐观以待。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欲承王冠,必受其重,经得起赞美也应该受得了“戏说”。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