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悄然走红,故宫文创一年销售额超十亿

来源:中华网

作者:

2018-03-30

  从“抢不到”的胶带到“萌萌哒”的冰箱贴,从复刻版名画到传统工艺饰品,近600岁的故宫近年来推出众多文化创意产品,其中不少产品成为“网红”。

  经过故宫的创新打造,皇帝的朱批、皇后的饰品、名家的画作……都以书签、文化衫、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收藏的文物‘活起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华文明横贯五千年,那些美丽的古代文物不应该只留在故宫的收藏室里。

  

中国新闻网:

  用文创产品拉近故宫和普通民众距离

  故宫文创一年销售额超十亿

  在文化遗产“既保护好,又活起来”的新共识下,故宫并未止步于此。古建、文物有灿烂的过去,也应该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过去我们从事文物工作,经常把它们视为被欣赏、被研究的对象。但现在看,它们是有生命历程的、可以活起来的。要改变,就要让这些古建、文物接触更多的人。为了拉近和普通民众距离,故宫近年推出了众多文化创意产品。过去的文创产品基本都是复制,“一厢情愿地把我们认为很好的东西复制以后摆在那,也没什么人买”。“现在我们懂得了要研究人们生活需要什么,大家的碎片化时间怎么利用;还要挖掘自己藏品的信息,把藏品信息和人们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才能出文创产品。”故宫文创有不同专类的团队,故宫也鼓励这些团队多做没尝试过的东西。研发故宫文创小商品的团队,每个月都会有几十、上百种文创产品,经过市场检验,然后淘汰。并且会与知名设计师合作,出成品以后我们可以和设计师签约。

  故宫每次展览也都会配套一批文创产品。比如《千里江山图》展出的时候,就研发了一批与“千里江山”书画有关的文创产品。” 现在,故宫有480种手机壳,有“正大光明”的充电器,还有为儿童研发的拼装玩具、故宫箱包、朝珠耳机……此外,故宫的商店也做出改变。“博物馆的商店应该是人们参观博物馆情绪的延伸,充满文化气息。所以干脆不叫商店,叫文化创意馆;服装店也不叫服装店,叫服饰馆,展示故宫特有的服装,喜欢的话可以把它穿回家。但可能要留点钱。经过五年的研发,到去年年底,故宫文创产品突破了一万种,而大前年的销售额就已超过十亿元。

  中国财经观察网:

  一年销售超十亿 故宫文创为何这么火?

  从高高在上的故宫博物院到风靡网络的“朕实在不知道怎么宠你”、故宫文创胶带贴口红,故宫近年来的改变越来越“接地气”。2018年春节前夕,随着一则“朕偷溜出宫”的新闻火遍京城网络及媒体,故宫首个“快闪店”正式亮相北京年轻人聚集的时尚地标——三里屯。这也是作为“网红”的故宫文创系列产品首次以线下体验的形式面对面的向城市年轻群体传播以故宫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故宫快闪店将故宫食品、朕的心意、故宫淘宝、故宫宣教、故宫文化珠宝集中在一起进驻北京青年人最时尚的聚集地三里屯太古里,这是故宫文创的又一次崭新的体验,也是传统文化与年轻消费者一次亲密的接触。

  其中展示、售卖的不少商品都让人眼前一亮。以海错拼图为例,这款商品取材自故宫藏品书籍《海错图》。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将其中的鱼类图画制作成给孩子们玩儿的拼图书,使小朋友们也能接触到这一珍贵文物。故宫馆藏文物的纹饰被用在丝巾或包上,甚至印到了保温杯上。故宫猫成了小摆件,雍正皇帝的“名句”——“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也被印到一款水杯上。而“故宫食品?朕的心意”带来的食品类产品也让不少“吃货”不得不“剁手”。不只有“妃常暖”姜茶、“亭亭御栗”、“海错图曲奇饼”等小吃,还有为新年专门准备的中式糕点礼盒。

  国家文物局:

  故宫做文创是凭着爱好和责任

  2017年,故宫博物馆通过自营、合作经营和品牌授权,文创产品收入超10亿,文创产品种类接近1万种。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故宫博物院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分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故宫博物院自身对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视,加之故宫博物院拥有186万件藏品,占据全国3000多家博物馆全部藏品的42%,为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宫博物院专门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经营管理处、故宫出版社和故宫文化传播公司等,专门从事文创工作的工作人员达到了150多人,他们分布在文化创意产品策划、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仅如此,故宫博物院拥有众多专家资源,为故宫的文创产品的研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与此同时,故宫非常注重文创产品的设计,聘请优秀的设计师,对故宫文物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虽然故宫文创发展不错,国家政策也十分支持,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困难。故宫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社会和国家进行免费服务的,但是文创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本身是一种市场性的企业行为。企业的游戏规则和公益性事业单位无法兼容,为什么文博系统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你创作了新的产品,受到大众的欢迎,但是并不能得到奖励,卖出去的收入需要无偿的完全上交,影响继续创作的积极性。这种矛盾同样存在于故宫,故宫做文创是凭着兴趣和爱好,也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不能沉睡在“世界之最”里

  单霁翔刚到故宫当院长的时候,办公室给了他一份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其中写了故宫诸多的“世界之最”。但单霁翔觉得,当自己真正走到观众中间,这些“世界之最”都没有了。换句话说,这些“世界之最”当时和游人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你说馆舍宏大,但70%的区域都立一个牌子——非开放区域,观众止步;你说藏品多,但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你说你的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故宫后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先去看皇帝坐在哪,再去看皇帝躺在哪,看皇帝在哪结婚,最后穿过御花园走出去了,根本没把你当成博物馆,只是到此一游。”他说。这些“世界之最”有意义吗?“我认为没有意义。”在单霁翔看来,故宫不能沉睡在这些“世界之最”里,人们能从游览故宫过程中获得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反过来说,就是文化机构能给人们奉献什么。”

  

外媒报道

  西媒:

  故宫"禁地"越来越少

  开放面积将扩大到85%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住过跨越5个世纪的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北京紫禁城向公众开放的区域越来越大。近年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逐渐向参观者开放新的区域,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中,游客可以涉足的地方已占四分之三。

  报道称,开放更多游览区域的目的是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有着9371间房的故宫,并在未来几年使故宫的开放面积逐步增加到85%。真正为公众提供了解、亲近文化遗产的机会,拉近了故宫与公众的距离,这也是故宫文创受欢迎的推动因素之一。

  欧洲综合媒体:

  中国民众对高品质文化需求上升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17年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答案或许应该是“排队”。从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到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博物馆、剧场门前排队渐成常态。近年来,中国文化消费的市场不断扩大,其背后的推动者是中国新中产群体。

  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还颇为罕见。以北京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为例,2009年和2013年,《千里江山图》先后两次在武英殿展出。“除了不知情‘闯入’的游客走马观花、喧哗而过,特意来观展的人不多。明显的变化发生在两年前。当时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清明上河图》等藏品在“石渠宝笈特展”展出,“故宫跑”在那时应运而生。到了现在,排队在文化领域已渐成常态。这是人们对高品质文化产品需求的反映。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