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参加“蒙古族呼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们正在集体排练。 李佳音 摄
16日,中国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蒙古族呼麦艺术人才培养”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进行着。50位活跃于国内外表演舞台的青年艺术家和呼麦传承人将接受为期50天的特训,老师均是国内外业界“大拿”。这样的规格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罕见。
图为青年呼麦表演者青龙的演出剧照。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供图
“希望通过学员的力量,凝聚形成中国的呼麦圈子,这也是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麦拉苏从事多年呼麦教学工作,是这次特训班的班主任。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复音/泛音歌唱形式,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呼麦传唱于蒙古族千百年的生活中,流传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以下简称图瓦)等地区。2009年,中国蒙古族呼麦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文字历史比较短,民族故事和瑰宝都藏在呼麦、长调、马头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草原上的高大建筑不多,但蒙古族心灵深处的文化圣殿是不少的,我们要挖掘出来。”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乌兰杰一辈子从事音乐史研究,感慨颇多。
中国呼麦传承由于历史原因曾有数十年断层,现在迎来“春天”。在中国蒙古族主要聚居区内蒙古,发展速度更是惊人。
记者了解到,2003年,内蒙古地区的艺术团体开始有意识地恢复呼麦表演。2010年,内蒙古艺术学院成为世界上开设呼麦专业的两所高等院校之一。呼麦已是内蒙古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常客”,同时,内蒙古地区涌现大量呼麦手,在世界级比赛上名列前茅……
然而,中国目前的呼麦表演大多来自对国外呼麦的模仿与学习。现在,中国艺术家们更加注重挖掘呼麦文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蒙古国、图瓦的三种风格呼麦都接触到了,就容易找到自己的路。”西北民族大学的马头琴老师巴依勒格也是这次培训的学员。
“这边的人们很重视民族音乐,更愿意挖掘已有的、很丰富的(音乐)宝藏。这里真的有太多好听的民歌了。”李纪辰在台湾专攻民族音乐学,也玩乐器。听不懂蒙古语和女性身份,让她成为这次班上“特殊学员”。李纪辰此前曾通过微信学习呼麦,也曾向图瓦女呼麦艺术家学习。她告诉记者:“这次学习更系统,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是老师。”
这些天,老师们将帮助学员把呼麦元素融于中国各地的蒙古族民歌中。这样的演绎也正是找寻中国特色的一个开始。
“未来,青海呼麦、甘肃呼麦、内蒙古呼麦……这些汇聚起来就形成中国呼麦。”巴依勒格想着未来,甚是兴奋。
优秀呼麦资源被引进的同时,中国的呼麦也在“走出去”。14日晚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德国-中国内蒙古文化年开幕式”上,呼麦又一次惊艳世人。
“德国人很早就知道呼麦了,演出时还有呼麦爱好者跟我交流。”青年呼麦表演者青龙之后还要在德国进行两次呼麦表演。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外的呼麦音乐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中国的呼麦目前还处于研究与学习阶段,爱好者很多,专业表演者不多,呼麦的发展需要更多研究原生态艺术的专业人员。”
“呼麦的美学本质就是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低音象征大地的浑厚,透明的泛音象征着宁静的天空和太阳。此外,呼麦中对布谷鸟的叫声、狼嚎、虎啸都有模仿。”乌兰杰表示,之所以人们对呼麦的喜爱能够超越语言、国度、性别的界限,正是因为这种和谐。
“呼麦被大家共同传承,已成世界型的音乐。我搞了一辈子呼麦,现在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一场以呼麦为主题的音乐节。我觉得,中国有这个实力。”曾被授予“蒙古国文化伟人奖”的蒙古国功勋艺术家策仁达瓦出生于呼麦世家,此次受邀教授学员们蒙古国呼麦的基本发音技法,年过六旬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