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一批反映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科研学术成果的沪版图书崭露头角。这些书在海外多语种出版发行时,一改以往单纯输出外文版权形式,而是充分利用海外出版方在学者资源、发行渠道的优势,探出一条“国际组稿、全球发行”新路。学术出版借力占据世界“枢纽书架”,迈入全球化新阶段。
牵手学术“国际后援团”,助力中国图书发声洪亮
最近,同济大学出版社的 《高铁新城》《一点儿北京》 签约英国ACC集团合作出版发行;《城市形态与住房市场》等图书已由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推出英文版。比起单向翻译输出的旧模式,出版方在“走出去”过程中创新布局,放眼全球,架起高效的传播网络,让中国声音在向外传播时“发出洪亮的声音”。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广良告诉记者,壮大本土翻译团队,最大化利用全球力量,与各国汉学家联手,再加上对作品进行符合当地话语和思维方式的编译,传播效果可事半功倍。比如列入“剑桥中国文库”项目的《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就由中英协同翻译编校,并选定历史学教授、汉学家卜正民撰写英文序言,助力图书获得欧美学界的关注认可。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过去一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飞机出版工程”丛书等31个项目,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在全国名列前茅。
这也就不难理解,已举办十届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陆续聚拢了来自40个国家的近百名海外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们成了推动中华文化及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除了集思广益,本土政策支持也不可或缺。为鼓励优秀版权项目走出国门,上海市版权局自2013年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目前已有104个版权项目获得资助。
开拓发行版图,在全球“枢纽书架”上“阅读中国”
只有围绕学术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转化、传播、营销形成良好的“出版链”后,学术出版的生命力才愈发长久。在学者看来,推广图书除了每年各大国际书展平台,也不能忽略全球性大型连锁实体书店和网店、高校图书馆等,线上线下齐发力。
据悉,刚刚面世的《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一书,也于今年同步输出了英文版权,英文版今年内将由施普林格出版,向世界讲述中国高铁“走出去”成就背后的中国经验。作为输出方,格致出版社副总编辑忻雁翔告诉记者,版权谈妥后,出版团队会深入海外市场一线,与欧美学界、高校、企业等多方交流,倾听前沿反响,力争扩大图书在当地的影响力。
为便于全球读者在身边主流书架上“阅读中国”,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与法国拉加代尔集团合作,借助后者旗下分布于纽约、巴黎、法兰克福等地主要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和商业中心的3100多家书店,搭建起全球销售网络,累计售书40多万册。此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在美国亚马逊网站设立网上“中国书店”,在线品种逾58万种,海外发货近29万册。
2025-01-10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7